猪是中国居民的主要肉类来源。自1985年肉类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上生猪存栏量最多的国家。然而,这种快速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产量和价格的波动。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律性,且幅度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分析以往生猪价格走势及其变化原因,对于了解我国生猪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着重介绍生猪市场的历史价格。 一、生猪价格变动情况 据相关文献研究(史凯,《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分析及稳定对策》,2009),在猪价供捐平衡中,母猪存栏量和玉米成本影响最大在生猪生产方面,居民收入方面,肉鸡价格对生猪需求影响最大;此外,动物疫病和重大事件(如宏观经济、国际环境、国家政策(如环保、去库存等)等)严重影响生猪供需。生猪价格的波动主要受捐赠因素影响,具体为生猪存栏量、出栏量、饲料价格等指标;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推高生猪价格,需求因素对生猪价格影响不大(周宝吉,《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4)。 回顾1991-2016年生猪价格走势。其中,1991-2006年生猪价格数据为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为全国畜牧业联合会; 2007年至2016年9月数据为周数据,数据来源为Wind。 我国猪价波动幅度逐年加大,波动周期越来越短。从1991年到2000年,价格围绕某个价格波动。 2000年到2003年是最稳定的。 2003年以后,特别是2006年以后,波动呈分化趋势。其中,2003年之后的发散性波动又可以细分为多个“猪周期”,大致每三年一次,猪价涨跌的周期。 一、1991-2000年全国生猪价格围绕某一价位波动 价格情况:1993年9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4元/公斤,1994年11月迅速上涨至9元/公斤,此后在9元/公斤至5元/公斤之间波动。每月恢复到4元/公斤的水平。最大增幅为130%。 1993年和1994年,国内出现通胀,是这波猪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下图是1990年到2015年我国CPI的走势,可以看出1992年到1995年的通胀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以这样的通胀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生猪价格上涨了130%。 当生猪价格远高于均衡水平时,其带来的高额利润会带动养殖户大量补栏,导致生猪存栏量和一年后出栏量大幅增加年。但由于供应充裕,短期内无法大幅增加消费,导致价格下跌。猪价回落后,前期高价补栏的母猪和仔猪生产、生长、出栏并未因当前价格下跌而停止,市场供大于求。生猪价格跌破成本线后,多数散养户亏损,以亏损价格淘汰母猪,停止补充仔猪,导致存栏量下降,供应不足,价格出现反弹。但养殖户决心按照当前价格进行补充和生产,因此在存栏和出栏均低于均衡水平后,仍未停止淘汰母猪和补充仔猪。由于价格涨幅没有预期高,加上养殖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集体补货的局面并未失控。这样一来,生猪供应和价格基本保持在相对正常均衡的水平。 2、2000-2003年全国生猪价格波动趋于平稳 价格情况: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的三年零六个月期间,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仅上涨至2001年2月的6.58元/公斤,2000年5月最低跌至5.56元/公斤。公斤,波动幅度只有1元/公斤左右。最大增幅为18%。 1999年11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从6.4元/公斤开始回落,因为此前价格涨幅不大,养殖利润一般。平衡状态),生猪存栏量主要受需求市场引导略有变动。即猪肉需求冬春季旺,夏秋季弱。因此,养殖户减少夏秋季生猪出栏量,增加冬春季生猪出栏量。对应的猪价也在同一区间内波动,波动幅度较小。 近三年半,全国生猪存栏量和价格始终围绕均衡水平小幅波动,养殖效益一直处于微利状态,生猪生产相对稳定.从历史上看,这是我国猪肉交易市场化以来30年来最稳定的时期,但平静随即被随后的“非典”打破。 3、2003年后全国生猪价格波动呈分化上升趋势 可以看出,经过2003-2006年的波浪周期,全国生猪价格呈现出越来越剧烈的向上波动。大量研究表明(王毅、郭亚军,《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分析》,2013),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与生猪生产周期的波动基本一致,且波动周期大致为3至4年。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周期的波动越来越剧烈:从2003年6月到2006年5月,是一个比较剧烈的起伏周期,从2006年5月到2010年6月,是一个剧烈的周期波动2010年6月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基本形成两大周期性波动。目前猪周期有新特点:时间跨度拉大,大周期中有小周期。 其中,“猪周期”的周期轨迹一般为: 生猪价格上涨—— 母猪存栏量大幅增加—— 生猪供应增加(过剩) —— 猪价下跌—— 大量母猪被淘汰——生猪供应减少(短缺) —— 生猪价格上涨。猪肉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