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说的新年是元旦,即阳历1月1日开始算起。而春节是农历一月一日开始算起,新年贺卡大多是庆祝元旦的。
区别:
1、 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也被称为“新历年”,是指现行公历的1月1日。但在1911年之前,“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也就是夏历新年。
2、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农历新年和中国新年有什么区别
1、日期不同。
农历新年在中国指的是春节,即农历年的每年正月初一这天。阳历新年在中国指的是每年的公历元月1日这一天。
2、节日习俗不同。
农历新年(春节)的习俗有办年货、祭灶、贴门联、吃年夜饭、收压岁钱、拜年以及守夜等传统习俗。阳历新年(元旦)相较春节而言,则没有贴门联、吃年夜饭、收压岁钱等的习俗。
3、法定假期天数不同。
农历新年在中国的法定假日是3天。阳历新年(元旦)在中国的法定假日是1天。
4、节日来源不同。
农历新年(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阳历新年(元旦)来源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的就职誓词中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而来。
5、意义不同。
农历新年(春节)在中国按照农历来计算,是为该年度的第一天,即岁首。阳历新年(元旦)则为该年度的第一天。
春节和元旦的区别是?
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春节是每年的正月初一。
春节和元旦的区别如下:
1、元旦和春节一个是新历的新年,一个是农历的新年。同样是新年,在中国,人们更重视农历新年,因为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而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更是从殷商时期就开始了,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中国人更加重视春节;
2、元旦是全世界的新年,春节是中国传统新年。世界多数国家将新历新一年的第一天统称为“新年”,我们国家称之为“元旦”,在这一天世界各地都有庆祝活动,所以说元旦是世界各国的新年。
3、元旦和春节的庆祝活动不同:中国的元旦也有庆祝活动,商场里会挂起红彤彤的灯笼,搞下促销,一家人一起吃个饭,很简单。但是在春节就很热闹了,不仅是商场,大街上,每个人的家里都会挂起红灯笼,换上新的对联。舞狮舞龙,敲锣打鼓,家里长辈还会给晚辈红包等等风俗活动,可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热闹的节日;
4、元旦和春节放假时间不同。元旦放假一般3天,连着双休日一起放,而春节是7天,虽然也是连着双休日一起放,节前节后还要补两天班,但是连续的7天假,可以让在远方工作的亲人回家团聚,所以从国家的角度讲,也是比较重视春节的。
扩展资料春节的起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元旦的起源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泛滥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周期刚好是365天,且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便是元旦的由来。
元旦和春节有什么区别吗,都是什么时候?
区别: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
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新春,指初春,早春。尤指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语出北周王褒《别陆子云》诗:“细柳发新春,沧波不可望。”
诗词《新春》,是庆元元年(一一九五)陆游在山阴家居时写的。这时,作者虽然已经七十岁,到了所谓"古稀之年"。他一生恢复中原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充满着愤慨和痛苦。但是,忧国忧民,壮志依旧。《新春》就是反映了陆游的这种思想状况。
春节与新年有什么区别
1、日期不同。
农历新年在中国指的是春节,即农历年的每年正月初一这天。阳历新年在中国指的是每年的公历元月1日这一天。
2、节日习俗不同。
农历新年(春节)的习俗有办年货、祭灶、贴门联、吃年夜饭、收压岁钱、拜年以及守夜等传统习俗。阳历新年(元旦)相较春节而言,则没有贴门联、吃年夜饭、收压岁钱等的习俗。
3、法定假期天数不同。
农历新年在中国的法定假日是3天。阳历新年(元旦)在中国的法定假日是1天。
4、节日来源不同。
农历新年(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阳历新年(元旦)来源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的就职誓词中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而来。
5、意义不同。
农历新年(春节)在中国按照农历来计算,是为该年度的第一天,即岁首。阳历新年(元旦)则为该年度的第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旦
元旦和春节有什么不同?
1、按照公历,每年的1月1日为新年。
2、按照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3、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4、“新年”指新的一年,“元旦”指新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古代就有,指农历年的第一天,现在专指公历年的第一天。“过年”字面上指从这一年过到下一年,实际上传统的“过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直到次年正月十五才算完成。现在大部分人说“过年”还是指过农历年。
5、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有何区别?
1、时间不同
世界多数国家将新历新一年的第一天统称为“新年”,我们国家称之为“元旦”。而春节的时间是以农历时间为准备,每年的时间都是不定的。
2、重视程度不同
元旦和春节是元旦和农历新年,都是新年。在中国,人们更重视农历新年,因为农历是中国的传统日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都是根据农历计算的。农历新年或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更重视春节。
3、放假时间不同
元旦放假1天,有时连着周六日放三天,如果没有临近周末则放元旦当天。春节是连续七天假。
4、庆祝活动不同
中国的元旦庆祝活动,商场会挂上红灯笼,促销,一家人一起吃饭,很简单。但春节的活动丰富。除夕,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饺子。这些是传统习俗。春节期间,还举行舞狮、舞龙、锣鼓、祭祀亲人等活动。老人家也会给年轻一代红包等习俗活动,可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
扩展资料:
而过年则是表示的跨过我们中国日历的时间,相信大家生日都知道自己会有阳历、阴历之分,过年就是跨的阴历。并且过年从我们的除夕那一天就是正式的开始了,然后就是正月里,也都属于过年的范畴,过年的法定假期是比跨年长的,有七天,并且会有更多的团圆活动,比如吃年夜饭、守岁、挂春联、走亲戚等,所有的电视台都会实时转播我们中央一台的春节晚会。
过年是正在过,跨年是接年的意思,跨年是旧年到新年的那个时间点,过年是新年度过的开始。其实它们两者就是时间上和假期上的不同,都是表示告别过去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跨年这事,就算自己不在意,没经历过,至少也看别人玩过。它就是在每一年的12月31晚上的12点,跨向新的一年1月1日的零点,跨年其实就是跨越我们日历上所的阳历时间,每个电视台都会有一些新年跨年晚会,元旦晚会的活动。跨年是只有元旦会放假,以往是放三天,今天的通知是只放2020年1月1日一天。
而过年则是表示的跨过我们中国日历的时间,相信大家生日都知道自己会有阳历、阴历之分,过年就是跨的阴历。并且过年从我们的除夕那一天就是正式的开始了,然后就是正月里,也都属于过年的范畴,过年的法定假期是比跨年长的,有七天,并且会有更多的团圆活动,比如吃年夜饭、守岁、挂春联、走亲戚等,所有的电视台都会实时转播我们中央一台的春节晚会。
新年和春节有什么区别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请问元旦和春节这两个节日有什么区别
性质不同
元旦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世界节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以公历为历法的国家,都以每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举国放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时间不同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元旦的时间定位各不尽相同。公历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从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
起用原因不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元旦,又名元日、无朔、无辰、元正等,含有一年之始的意思。因为“元”本义是“人头”,引申为“始”。“旦”的本义也是“始”。
元旦,是每个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记载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看来那时已将旦为一日的开始,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了。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庚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但是,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却并不是公历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中国历史上的年号并不是公元纪年,而是每个皇帝每个朝代都有单独的纪年,是阴历纪年。现行的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是以基督诞生为公元1年。中国只是到了中华民国以后才逐渐改用公元纪年。因此,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既春节比公历的元旦更有节日气氛。 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村;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从此,元旦成为我国全国性的欢乐节日。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因此,各国进入元旦的时间各有先后。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一天的地方,自然也就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迎来新年的地方。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迎来元旦曙光的国家
元旦的由来之二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含有第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不少单位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欢庆新年。 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的由来之三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 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